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时间:2020-09-25 07:42:17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黄河流到孟津,把狂放不羁留给了身后的崇山峻岭,尽显柔情妩媚,这是因为黄河至此河道渐宽,流速骤降,宜渡宜居。现在的黄河水,又经在小浪底库区的流连和净化,更呈现出“万里黄河孟津蓝”的奇观。

  昔年孟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河所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意为黄河从高处来太湍急,只能开两渠导引,以免在较平缓的孟津地面上泛滥。古人理水,使得孟津土地广袤、水源丰沛,成为宜居之地。

  昔年孟津,百里黄河南岸有“七古津”。形成渡口群的原因,是因其既是势胜之地,又是兵家必争之地。隋唐时期漕运繁盛,孟津河段是沟通长安和洛阳的漕运船只编组站,是长安洛阳漕运船往返的咽喉要道。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寓居孟津多年,他写道:“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时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与君相见即相亲,闻到君家在孟津。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王维家住孟津河边,家门口与孟津渡口相对。他还与孟津人成了好友,孟津渡口的繁华,孟津人情的温暖,堪慰诗人乡愁。

  今日孟津,百里黄河南岸仍留存多个老渡口,虽经时光流沙层层覆盖,形貌大改,但其曾经的传奇仍能穿透历史,在当下熠熠生辉。

  今日孟津古渡群,依照自西向东自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为河清渡、白鹤渡、铁谢渡、花园渡、孟津渡(盟津渡)。

  让我们从最古老的孟津渡看起吧——

  孟津渡:以关制河河卫关

  孟津之孟,指夏朝孟涂氏封国所在地,津为渡口之意。孟津渡,作为洛阳北部黄河上的第一个重要渡口,它在历史上暴得大名,和周武王在此会盟并渡河伐纣大有干系。

  孟津渡又和孟津关大有关联。在孟津渡附近设关,会形成“以关制河、以河卫关”之势。孟津渡附近正式设孟津关,始于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原因为镇压黄巾起义,确保洛阳安全。孟津关是洛阳周围八关之一,与小平津关、函谷关互为依托,拱卫洛阳。据孟津关,“可扼守津渡,北渡黄河,进逼豫北和晋南。向南可威胁洛阳,切断豫陕走廊,向东片帆可达豫北重镇开封和直抵山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险扼古渡孟津关》一文介绍。

  作为翻卷过历史巨澜之地,孟津渡何在?孟津关何在?

  孟津一带有频繁的河道变迁,孟津关难觅影踪。孟津渡大致位置,相传是在会盟镇扣马村北黄河边一带。孟津县文联副主席梅利霞介绍。

  扣马村是孟津县最东的一个古村落。相传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拦武王马头“扣马而谏”,欲阻武王发兵。村落遂得名。村子曾有寨墙围护,至今留存高大的南城门,城门上方有“长赢门”三个大字。多方询问村人“长赢门”之意,村人说,扣马村傍孟津渡,古时商贸极盛,是为长赢为利,正对应民谣“扣马是个聚宝盆,三千年来聚金银”;扣马村又依傍古孟津关,征伐望赢,是为长赢为胜。

  南城门里侧,曾有夯土砌筑会盟台,今已消失。现在是一处砖砌会盟台,台上石围栏内立有一通碑,上刻“会盟台”三个字,台与碑均是新建新立。

  自会盟台遗址一直向北,驱车前往传说中的古孟津渡所在地。向北,道路坑洼难行,带路的人称,这儿离黄河边还有二里多路,为保护湿地前边还拉了保护网,人不好过去。而老渡口的痕迹,已难找寻。

  现在,让时光倒流三千多年,回到公元前1048年。此时,正是武王九年,周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不期而会盟者八百诸侯”。这是周武王发起的第一次盟会诸侯,通过军事演习,争取和团结反商力量。两年后的冬日,趁商朝分崩离析之际,周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讨伐纣王,出发前又一次遍告诸侯,会师孟津,并最终经牧野决战,推翻商朝。

  唐代诗人胡曾在《咏史诗·孟津》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孟津关,自东汉设关之日起,军事频仍。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南北两岸与河中夹心滩修筑河阳三城,以河阳桥相连,加强对孟津关守卫。孟津渡从此有河阳渡之称,成为“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诗圣杜甫在《后出塞》中借一个新兵之口,大发感慨:“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将粘没喝自太原南渡,占孟津关,控制了洛阳和豫西。北宋灭亡后,自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始,岳飞几次率兵北伐,把势力推进到黄河沿岸。岳飞恳求宋高宗及时进军河洛,据孟津取潼关,克复中原。可惜高宗不同意,遂失掉重整河山的绝佳机会。

  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战例表明,因为孟津关孟津渡的存在,千年古县孟津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战略价值。古时有“天下兴亡看洛阳”之说,十三朝古都洛阳,曾有6个朝代将都城设在孟津。

  三千年前,周武王率数万人渡河伐纣,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渡口过河。杨国顺在《孟津》一文中写道:“上至冶戍,下至扣马,其间尽当武王设渡之地。”距离扣马村孟津渡故址十来里处,有会盟镇花园村花园古渡,两者距离近风貌似,有专家认为它也是当年武王渡河伐纣所用古渡之一。花园渡口相传是“七古津”中“小平津”所在地。南朝诗人岑之敬在《洛阳道》中写道:“喧喧洛水滨,郁郁小平津。路傍桃李花,陌上采桑春……”

  花园古渡边,大野空旷寂寥。正午阳光下,河水蓝至发白,岸边开阔湿地丛生芦苇,随风沙沙响。水边窄窄的一线沙滩上,散落着从上游冲刷下来的奇形怪状的树根。

  伫立此地,遥想当年武王挥师渡河,“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仍有惊心动魄之感。

  铁谢渡:曾经繁华历沧桑

  从花园渡往西四十里,是铁谢古渡,它位于会盟镇铁谢村北。清代河南知府张汉认为,它可能就是“七古津”之一的冶坂津。

  铁谢渡口一带,河面宽阔,愈近渡口处,凸入黄河的锯齿状防洪坝愈密集。两道防洪坝构成小港口,其内停了不少大小船只。目前,为保护生态环境,黄河孟津段已全面禁渔。这些船只,多为两岸民间往返渡河用。

  渡口周边,有多个夹心滩,方的圆的多棱的,仿佛形状不一的巨大树叶在河面上悠然飘荡,滩上树木蓊郁,滩边树上,总有一叶扁舟系着,那是上滩游客留下的。

  史载,明清时铁谢渡口河宽一里多,汛期更加宽一倍。木头渡船船身宽,四周装围栏,运货驮队至此马不卸鞍,连货带牲口一起上船,横渡过河,需时一小时左右。

  铁谢渡口东侧不远处,是孟津境内最早的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它竣工于1977年,宽11米,全长3428米。桥是双向单车道,几乎没有人行道。来往车辆,都是货运卡车。从黄河南岸过桥至北岸,用时不过七八分钟。

  “当年这座桥开通时,全孟津县的人都来了,扶老携幼,黑压压一大片。我当时还小,感觉这桥太宽太大了。”60多岁的摄影师张良笑言。

  据《孟津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孟津县城迁至今会盟镇老城村,铁谢渡口因靠近县城而地位凸显,成为大渡口。据说康熙和乾隆到洛阳嵩山巡视,都是从铁谢渡口上下船。

  孟津县作协主席李根柱撰文称,清代至民国,铁谢渡口空前繁华,来自北方的小麦、棉花,铁货、煤炭等物资,从这个渡口装船运到下游开封、商丘、徐州等地。铁货有铁笼、铁锅、板铁、条铁及各式铁丝、铁钉等。渡口经营生熟铁业务的商号有仁和长、祥兴长、德和源等20余家。铁谢渡口设有官盐局,实行食盐专卖。从山西采购池盐装船运到铁谢渡口,经官府批准后盐商在渡口经营,盐号有德聚、公益长、豫福合等十数家。渡口还设六七处炭场,山西煤商除经营煤炭外,还兼营硫黄、石灰以及缸、碗、盆等货物。

  相关资料记载,铁谢渡口著名商号有义福源、德源永、德生隆等。大的中药店有义和堂、正合堂等。晋商开设的源盛栈专售汾酒、香油。渡口还开设大小羊肉馆十多家。直到今天,铁谢羊肉汤仍是远近驰名的地方小吃。每日清晨,铁谢村口的多家羊肉汤馆汤锅氤氲,食客络绎,更有远道慕名而来者,停车排队,只为品尝一碗羊肉汤。

  民国时,铁谢古渡改成民用渡口。抗战时这里有我方军队驻扎,古渡再次繁荣,成为“晋豫陕交通要道”。

  站在铁谢渡口往西远眺,有一抹烟紫色影影绰绰的山影,那是太行山。

  河清渡:千年心愿今朝圆

  东晋著名小说家王嘉在《拾遗记》中讲,“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皆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明代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讲“圣人出,黄河清”。“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朴素的大愿。

  孟津古渡口中有河清古渡,名字中寄托着殷殷期盼。而当下的孟津,早已圆了河清之梦。

  河清古渡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约一千米处,相传是七古津中“硖石津”所在地。渡口边是民间称为马粪滩的大片滩涂地,马粪滩自小浪底水库开建后就封闭养护,已是草木葳蕤,多层植被密生,树下厚厚一层落叶。

  穿马粪滩往北走,树丛缝隙处瞥见清澈的黄河。将至河边时,有野鸡扑棱棱从树丛间飞起。抵河边望向对岸,正是济源的蓼坞古渡。

  河清渡水中生长着弯柳,有大丛泛黄水草显示秋意。伫立沙洲上,能听到汩汩轻微水声,水流荡起细小波纹抚摸着岸。对岸传来阵阵飘渺鸡啼声,衬得周遭越发安静。

  史料记载,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此地黄河数十里长河道突然变清,老百姓视为祥瑞之兆。渡口因此得名。唐宣宗时期,此地黄河再次变清。之后,此种异象不时出现。

  河清渡口河面宽约六七百米,河水深而泥沙少,方便大船停靠。魏晋南北朝,这一渡口屡有战事。唐代,因关中粮食不足,朝廷常常要带大批人马到东都洛阳就食。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在洛阳以西弃陆运,通过黄河实行分级漕运之法。他在河阴设河阴仓,在孟津设柏崖仓,在三门峡上下又设集津仓、盐仓等,经多次换船、倒仓,将粮食运至长安。据记载,这种漕运方法行之有效,实行三年就往长安运了700万石粮食。直到北宋,黄河漕运仍很繁忙。

  河清渡口附近有河清村,村中老人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有五六条载重数十吨的大船,运输煤炭、粮食、硫黄等,流通豫西、豫北。

  河清古渡上的大事件是皮徐支队过黄河。1944年秋天,我太行军区派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21日晚,皮徐支队乘木船经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从河清渡口过黄河抵达北岸。

  白鹤渡:一抹醉人孟津蓝

  西边是河清渡,东边是铁谢渡,所有渡口中,白鹤渡最堪为“孟津蓝”代言。它位于白鹤镇鹤西村,相传是七古津中的“平阴津”所在地。

  灿烂秋阳照射下的白鹤渡口,天蓝水蓝,水天一色无纤尘。瓦蓝的水一清见底,水底彩色卵石历历在目。

  立于渡口看向西侧上游,先是近年新建的一座铁路大桥。大桥向西不远处是西霞院大坝,从西霞院大坝再向西二十里,就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了。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从黄河北岸南渡平阴津抵洛阳。宋开宝元年(968年),孟津县城迁到此处,白鹤古渡开始繁荣,宋朝还把官方驿站设在白鹤渡。

  白鹤渡口最繁荣时,设有造船厂、修船厂、冶铁社、装卸社、转运社、骡马市、大型仓储等。配套的还有各种服务业态如饭馆酒馆旅店裁缝店等。

  现在的孟津段黄河上,架设了多座大桥,孟津渡口群已失交通功能。2003年,国家在孟津黄河沿岸设立了孟津黄河湿地国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百里,总面积15000公顷,是华北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三大候鸟迁徙带“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驿站。截至目前,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59种,鸟类数量达10万余只,黑鹳、东方白鹳、火烈鸟、黑雁、疣鼻天鹅等珍稀鸟类,都曾在保护区内出现。

  昔年的孟津黄河,船帆猎猎,欸乃声声,晨昏竞喧,任水横舟。当下的孟津黄河,河水湛蓝,丛树茂密,万鸟翩翻,一派国泰民安景象。

  链接

  黄河洛阳段全长97公里,孟津段全长59公里,占黄河洛阳段的几乎三分之二。孟津黄河段历史上有七大古津,即“盟津(亦名孟津)、富平津、小平津、硖石津、平阴津、委粟津、冶坂津”。而孟津,是当时这一带渡口群的统称。历史上,孟津古渡群有极重要的地理价值,黄河自潼关到三门峡段为豫西大峡谷,河势险峻,水流湍急。至孟津以北河道展宽,水流缓慢,利于通航,黄河孟津段被称为孟津河,自古是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古《孟津县志》称,“当天下之要冲,西连关陕,东通曹卫,南北抵京都而达襄楚,可谓势胜之地也。”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