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承诺,一生守护 □本报记者刘向 东本报通讯员刘奕昕 王丽君
时间:2020-09-25 07:42:4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秋雨初歇,山水相依的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湿滑泥泞的羊肠盘山道上,张爱华老人手持镰刀,步履缓慢却又不失稳健而行。

  56年了,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每周至少两三趟,她都要翻山越岭,往返在五六公里的羊肠道上。

  79岁的她,至今还挂着“新县义务文物保护员”的头衔。她的家门口,有一口“红军井”;院子左侧,是当年红军曾使用过的“讲习所”;她每周上山必去的地方,是有着40多个大小山洞的红色革命遗址“红军洞”……

  一句诺言

  湾店村潘湾村民组,178口村民散居在沟沟坎坎间。这里因地势险要、山洞众多,上世纪20年代末起,一直是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游击队员的主要落脚地。

  当年,坚持游击战的红军战士在这里与敌人抗争,保存了革命力量,也囤积了不少物资;

  当年,附近村民经常腰拴大布口袋,冒死上山送粮;

  当年,女英雄晏春山为保守党的秘密,在这里纵身跳崖牺牲……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在张爱华家背后的山上,有燕子洞、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等红色革命遗址20余处;老人所在的村子,仅当地民政部门认定的革命烈士就有80多名……

  1964年春,一位曾在大别山战斗过20多年的老红军故地重游,熟悉的山山水水,熟悉的一草一木,尤其是一些山洞里留存下来的战友们用过的餐具、生活用品,让老人感慨万千,他找来张爱华,再三叮嘱她“好好守护红军洞”。

  “这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是父辈流血牺牲的地方,我一定会守护好的。”年轻的张爱华使劲儿点头。

  这一诺,已然56年……

  一生守护

  56年了,爬山钻洞穿破了多少双布鞋?清除杂草用坏了多少把镰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张爱华从一个齐耳短发的小媳妇,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以前不到半小时就能上去的山,如今来回一趟得两三个小时。

  “上山有些吃力了,但不能不上啊。”老人说,她这一生,已经把守护红军洞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在一些人眼里,老人这样的“事业”,无非是用镰刀搂搂路边的杂草,低头捡拾一下羊肠道上的石块,扫一扫山洞里荡进的灰尘……老人却执着于担忧:若是红军洞遭到破坏了,那些游击队员回来时找不到“家”怎么办?若是纪念碑被雨水冲倒了,英雄们的故事和烈士们的名字会不会被人遗忘了?

  有一年,一场山火突来,她和老伴第一时间拎着水桶跑到山上,并发动村民一起连夜扑救……

  有一次,一个商人把挖土机、钻探机开到了山上准备炸山开矿,闻讯赶去的张爱华见状,挺身扑在了放炸药的石头上……

  “想损坏革命文物旧址?不行,谁都不行!”56年了,老人精心呵护着山上的那些革命文物旧址。“我这一颗心,就是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

  一脉传承

  老人的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她的父亲张贤盛是当年红军的擎旗手,母亲黄本英是游击队员。父亲在临终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报答党的恩情。

  几十年了,老人一直觉得,守护好红军洞,就是最好的报答。

  “因为家庭原因,我小时候曾被敌人扔进了河里……被救醒时,眼前都是戴‘五星帽’的人!”有着50多年党龄的张爱华忆起童年往事,饱含深情地说,“是党救了我的命,是党教会了我做人,是党给了我一切……守护好革命遗址,是我对党报恩的一种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末,红军洞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部门为老人颁发了一个“义务文物保护员证”。接过“红本本”的那一刻,老人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多年的付出得到认可了呀!”

  “守护红色基因,也是为了传承。”老人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军洞,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有了“红本本”的她,经常会到附近一些小学为孩子们讲述游击队钻山洞、打游击的故事。

  “‘保密洞’是红军开会的地方,‘休闲洞’是伤员们养伤的地方,‘小亮洞’是警卫站岗的地方……”如今的张爱华家门口,还有一条红色文化长廊。在这里,张爱华经常绘声绘色、如数家珍地向人们讲述红军洞的故事……

  一颗初心

  除了保护红军洞等革命遗址,张爱华还不断收集革命文物,吴焕先用过的怀表、红军战士用过的马镫……这些文物,有的陈列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有的珍藏在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展馆。

  老人家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其中一篇里她这样写道:“青枝绿叶一遍山,无数石洞在里边。这是当年革命的重地,住过许多英烈……我虽然黑发离去白发添,但一定要让英雄们的事迹代代相传……”

  早在2019年7月当选为“中国好人”的张爱华,还是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56年了,在她的心里,她背后的山上,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革命先烈们的脚印,每一抔热土都浸染着先烈们的鲜血,每一个山洞都蕴藏着厚重的红色故事……“是党和红军养育了我,我要用一生来报恩。只要我能动,我都会坚持守护下去!”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