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年味 □冯暄
时间:2021-02-05 08:22:0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这几天,妻子一下班就大包小包往家拎东西。

  “这不快过年了,我得买点儿年货。给大哥他们也买了很多,你抽空开车送过去。”妻子笑嘻嘻地说着。

  因为今年提倡“就地过年”,单位到年底较忙,都忘记小年到跟前了。

  豫北农村有句俚语: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迎年、过年、送年,是过年“三部曲”。

  首先是“迎年”。刚进腊月,孩子们便掰着手指数离过年还有几天,大人们便考虑过年是给孩子们做身新衣服还是干脆狠狠心买上一套,老人们便寻思在外打工或客居他乡的子女能否回家过年。

  一过祭灶,年味“嗖”地一下更浓了——家家忙着备年货,洒扫庭院,买糖果蒸馒头,炸东西炖肉。记得那时平常谁家炸个丸子油条什么的,一个村子都弥漫着香味。我们一群孩子玩累了,便觅着香味去寻找玩伴。有时明明知道玩伴不在家,也会探头问声:“婶子,某某在家吗?俺来找他玩嘞。”这时往往能讨到半根油条,或是一个丸子。

  大年三十,一家人便一起吃顿较为丰盛的年夜饭。这时一些同族的男人们聚到一起喝酒划拳守岁,女人们则说着村子里的婚丧嫁娶,眼睛不时剜一下喝得摇晃吹着牛皮的丈夫,生怕他们把家底“秃噜”出来。直到后半夜,孩子们玩疯玩累实在撑不住了,便蜷缩在父母怀里,睡得香甜。

  一觉醒来就是“过年”了。

  过年的重头戏是拜年和走亲戚。天还不亮,一家的鞭炮一响,便如同打鸣的公鸡,引得四邻也“噼噼啪啪”鞭炮齐鸣。伴着此起彼伏的炮声,我们醒来,美滋滋地穿好新年衣服,吃完饺子就挨门串户拜年了。

  大人们特别看重拜年,现在想想,除了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他们还把拜年赋予了别的内涵:无论两家平时少有走动或不对劲,过年时一去拜年,香烟一点,瓜子一嗑,一声“新年好”,除了祝福,更增加了邻里和睦。

  孩子们更是喜欢挨家挨户拜年。往往一圈下来,每人兜里满是瓜子、糖、核桃、熟花生、柿饼什么的,几个人一凑,你吃我一个“大白兔”,我吃你一个“花生酥”,开心不已。

  从初二到初六,家家忙着探亲、待客。特别是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女客们往往穿上压箱底的衣服,带着丰厚的礼物早早赶到娘家。那时走亲戚不像现在整箱整箱的,大都是用一个提篮,里面装些散东西,比如苹果,点心,袋装的葡萄干、白糖什么的,有时还会买上一两只烧鸡,上面用新毛巾一盖,带着孩子喜庆洋洋回娘家。

  以前的“送年”不像现在,刚过初五大家便为了生活各奔东西。当时有句话叫“不出正月还是年”,大人们依旧每天串门、走亲戚,似乎要把一年的劳累给歇透了;孩子们捉迷藏、转陀螺,比比谁的压岁钱多,偶尔也用压岁钱买些鞭炮。到了元宵节,随着夜幕开启,玩伴们便把各自的焰火拿出来,你方唱罢我登台。父辈们则在烟花和鞭炮声中将祖宗轴卷高束庋藏,完成“送年”。

  如今在城里,公司单位会发一些年货,朋友会送一些酒和水果,聊表心意,为过年烘托气氛。父母依旧去农贸市场卖肉,回家炸酥肉,熬冻肉,说等除夕一起吃年夜饭。

  留住年味儿,就是留住传统文化的血脉,留住那份记忆里的美好,留住镌刻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愁。

  写到这儿,我似乎又闻到了浓浓的年味……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