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碑之谜
时间:2021-04-18 19:42:58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

  淇县摘星台公园内有一通石碑,当地人称之“扯淡碑”。该碑石质,圆首,残高1.78米,宽0.86米,厚0.18米。阳面中间部位,竖镌一行粗拙的隶体字“泰极仙翁脱骨处”,上端镌一横额草书“再不来了”,横额的左右两侧很不协调地又镌了“扯淡”两字,接着“扯”字的下方,竖写两行小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濛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纪矣,予等不敢再赘。”“淡”字下方竖写“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碑阴圆首处竖刻“碑阴”二字,下面正中竖刻“为善最乐”,右侧竖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侧竖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扯淡碑历经坎坷

  扯淡碑原址在朝歌城北关祖师庙内,随着时间流逝,祖师庙房屋倒塌,庙区渐渐变成良田,后历经战乱,1948年,庙内仅存的八角楼也被拆掉,扯淡碑却安然无恙。大跃进年代,平坟墓、修水利,许多石碑都被垒在了水渠上、水库里,扯淡碑仍完好无损。二十世纪60年代,淇县在扯淡碑处建农机公司,扯淡碑也没有被推倒砸碎,又站在了农机公司的院中。“破四旧”时,扯淡碑才躺在了农机公司的井台上。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扯淡碑终于被请进摘星台公园,并得以修复,除下端断掉一个“处”字外,其它部分基本保持原貌,后来,又得到特殊保护,外面加了玻璃护罩。

  扯淡碑扑朔迷离

  长期以来,在淇县有关扯淡碑的民间传说一直不绝于耳。一说,古时候有个人叫沐怀古,他原在朝中做大官,后来犯了死罪,临刑前仆人代其伏法。沐怀古逃出北京之后,到云梦山修行。他思念亲人,怀念替他而死的仆人。于是他修了一座祖师庙,还修了一座望京楼(即八角楼)。每当怀念他们的时候,便登楼向北眺望,希望看见他们。光阴荏冉,沐怀古到了该死的时候。他发现一个问题,原以为已经有人替自己而死,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了。可哪里知道最终还是免不了一死。于是他感慨地说,要知现在,何必当初。让人家替自己死了,自已还得死,真是扯淡。于是他就为自己制作了这块扯淡碑。沐氏死后葬于祖师庙院内,自称泰极仙翁,并立起该墓碑。另一说是戏曲《一捧雪》的翻版,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太仆寺卿莫怀古有一件传世之宝“一捧雪”,因不肯向权臣严世藩献宝,受到诬陷迫害,最后莫的管家莫成代替主人被斩首。认为沐怀古便是《一捧雪》中的莫怀古。围绕以上这些故事衍生出众多版本,越传越神,人们对“扯淡碑”的兴趣始终不曾枯竭。

  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淇县教体局局长裴灿敏、地名办公室副主任关永江经过严肃认真地考察,撰写了一篇文章,对扯淡碑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可信的论证。在《扯淡碑》中,裴先生和关先生考证出墓主人应是原居明代都城北京的明朝勋臣或后裔,活了144岁左右(12年为一纪),明末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吊死煤山之年,沐氏逃出京城到朝歌,“访道云梦修行”。文章还证明“扯淡碑与《一捧雪》没有丝毫联系”。他们认为,扯淡碑“碑文奇特,藏头露尾,扑朔迷离,加之故弄玄虚,好像是大彻大悟之语,实则文字游戏而已”。因此,文章说扯淡碑的思想基调是道家的无为消极厌世思想,还颇沾点江湖术士、风水先生的仙气,思想杂芜,格调不高,“所以扯淡碑这个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有限的,更没有必要加以美化,把糟粕当瑰宝,混淆视听。”裴、关此文一出,许多人疑窦尽释,以为这个三百多年的历史悬案终水落石出,有关扯淡碑主人身份之争和种种猜想也“偃旗息鼓”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扯淡碑从此沉寂了近30年。

  扯淡碑烽烟再起

  第一个打破缄口站出来“爆料”的人叫宋建江,他于2011年11月在《淇县之窗》上发表了一篇《爷爷讲述天下名碑——扯淡碑》,他的爷爷叫宋振声,是一位过世已25年之久的老人。宋振声是旧社会戏班的头牌生角,常年走动江湖,对于来自方方面面关于朝歌的历史掌故了然于胸,加之他的出生之地及归天之所就在扯淡碑矗立之处,旧时关于扯淡碑的种种传言,自然也是无所不知。

  在宋振声的记忆中,民国初期的每年正月,淇县县城总会出现几个乘小火轮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下了火车,匆匆赶到“扯淡碑”前供奉一番,然后又匆匆离去,如此五六年,此后再也无人来碑前拜谒过,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群神秘的北京人与“扯淡碑”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

  扯淡碑的传说众多,宋振声最相信它就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墓碑。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一个叫沐怀古的大臣急中生智,他不但与崇祯面貌相像,而且年龄相仿,于是劝帝离京,以求东山再起,自己替崇祯自刎。崇祯不忍,无奈争执不过,与沐怀古互换衣冠,逃出京城。由于战火混乱,沐怀古带领皇帝随身宦官,按照崇祯的安排,为了不让妃子、女儿落入李自成之手,逐一杀死,然后自缢万寿山。这就是李自成搜到的自杀的崇祯帝,实则是李代桃僵,崇祯帝已经金蝉脱壳。崇祯帝冒着沐怀古的名头,从北京一路南逃八百多里,到了朝歌城。其实“沐怀古”这个名字是崇祯杜撰的。为什么呢?崇祯帝与那位大臣换衣之后,南逃路上,一直有李自成的军丁盘问,他为了避免那位替他自尽的大臣遭到满门抄斩,决定不用那个大臣的真名实姓,但更不能用自己的真名实姓,于是自己琢磨了“沐怀古”这么个名字。崇祯逃到朝歌城北关时,饥渴难耐昏死过去。一户人家将他救活,这家人姓康,是巩义康百万的本门。康家救了沐怀古之后,劝他留下来,暂时不要往南走了,等局势平稳了再说。沐怀古也只好听从主人的挽留,从此一住数十年。沐怀古看到这康家人为人礼数周全,四邻和睦,又了解到京城有人怀疑崇祯没死,到处张贴画像予以捉拿,只能安心呆下去。一天,康家人忽然发觉悬赏捉拿的崇祯画像,怎么像来家逃难的沐怀古呢?于是回家面谈。沐怀古见这家人不是那种见利忘义之徒,只好斗胆讲了实情。康家人一听,这是皇上驾到,又惊又喜,个个跪倒,三呼万岁。他们素知崇祯帝乃一代明君,而李自成军队嗜杀成性,虽难民投军甚多,而有地庄户人家极少真心臣服。于是将这一消息迅速禀报了巩义大庄家,大庄家也是欣喜万分,急忙命人给沐怀古专门划定一处园子,盖了一处特殊庄院以及八角楼,归属沐怀古专有。沐怀古从此留下长长须髯,与康家配给的一户佃农相依为命,晨钟暮鼓,一面读书修行,一面探听自己的子侄。他的子侄有好几个逃到了南方,自立为王,都有旧臣拥戴,抗击清军。他很想前往统一各部,苦于从朝歌城一直到长江沿岸都是别人的天下,先是李自成,后是清人,加上自己当初从京城逃出,赤身与替死大臣换衣,没有一件信物,难以暗中传信。手书了几封密诏,托康家人送往南方,却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大概像宋朝徽宗、钦宗那样,那些已经称王称帝的子侄是断然不会迎接自己这位真皇帝的。但他还盼着哪位大臣能够知道真相,来辅佐自己,统一各部势力,于是静静等候。沐怀古就这么等下去,一直活到一百四十多岁,眼看着清人把自己在南方的子侄和臣子一个个灭掉,而且修明政治,渐渐成为盛世,自己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后来,连臣子们的后代也都鲜有音讯了,沐怀古一声浩叹,这人世怎如此无奈啊,“再不来了”。想到大明江山,想到世事变幻,想到处心积虑,最后,以致于恩公康家的后人也只知道他仅仅是沐怀古,不知他是崇祯,“扯淡”啊!沐怀古越想越觉得活着没意义,真的准备死去了。但毕竟不甘心默默而去,自己死后,后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于是为自己做一通石碑,写下碑文,请人刻字。为了不连累恩公,碑文几经修改,几经打磨、重刻,文字隐晦,甚难猜测。刻好碑文之后,沐怀古将它放在距离八角楼住处不远的地方,捧着写有“扯淡”二字的石碑,坐地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鬼神发愁,好多人解劝也无济于事。哭到最后,沐怀古站起,端定三尺白须,泰然自若,口呼“扯淡”,向石碑猛然撞去,登时亡命……

  显然,宋建江先生的这一版本更“入情入理”、“接近事实”,更大胆,更诱人,但毕竟是传说,且年代久远,知情人早已不在,可能错过一次破解真相的机会。尽管如此,宋先生的“崇祯说”却起到了“热身”作用,拆除了许多学者长期的思想篱藩,使得此项研究工作真正步入“快车道”和百家争鸣的时代。

  扯淡碑众说纷纭

  在淇县当地,关注研究“扯淡碑”的专家学者有燕昭安、岳武佐、高水然、贾东辉等人。

  河北省天桂山

  燕昭安先生对扯淡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曾撰写过《扯淡碑》一文,在他的新著《朝歌三千年》中,又撰写了《奇碑扯淡》,他更同意“墓主人是前明贵族”的说法,因为,无论是沐英,莫怀古,还是崇祯皇帝,无论是谁,他们的身份都是前明贵族。墓主人应该是失去旧梦的贵族,在云梦山修真,活到一百多岁,临终时回顾一生,看破红尘,看不到人世的意义所在,因此感叹“再不来了”,摇头呼喊“扯淡”。

  高水然先生在《从扯淡碑说开去》一文中,揭示出墓主人是一位官员,其职位在五品以下七品以上。从墓碑斑剥的苔纹、拙劣粗放的字体以及风化的程度看,约立于明清之际,且墓主人当时的经济条件是很差的。这位“仙翁”是一个昔日有一定权势,过惯了奢侈、安逸生活,非常骄横跋扈,在大劫大难到来之时,却又想逃避惩罚,以忏悔求得宽恕的人。从“仙翁”嘴里吐出“扯淡”二字,决不是一句偶然的俏皮话,这是“仙翁”蔑视现实、泄私愤的肺腑之言。“再不来了”,则是“仙翁”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反复斟酌,似乎对人生已经大彻大悟,然后道出的一句痛苦而诙谐的话。

  贾东辉先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漫谈扯淡碑》一文中,对扯淡碑主人提出比较合理的推测。在淇县庙口镇王洞村,居住的皆是王姓人家,这里的王姓据说是朱改王,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由总管太监王承恩,带着崇祯的三儿子定王朱慈炯,经过一番拼杀,混乱中逃出京城,来到淇县,见淇河岸边十分僻静,又有土窑洞可供栖身之用,便住了下来。为了逃避追杀,王承恩便叫定王随了自己的姓,并取名广大,遂将朱姓改成王姓,由朱慈炯变成了王广大。王广大到了成年之后,王承恩为其取妻崔氏,并在此繁衍生息,遂成望族。后来人们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王洞。但居住在王洞村的定王,与扯淡碑的主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个人。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实物是,在王洞村与王滩村中间的土岗上,有王家祖坟,并立有墓碑,碑上横刻有“定王归宿”四个字,竖刻为“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既然总管太监王承恩,带领定王经过冒死拼杀,才将定王救出,这对于定王来说恩同再造,却为何只有“定王归宿”,而不见王承恩身葬何处,似于大理不通,这位泰极仙翁是否就是王承恩?

  扯淡碑神秘莫测

  在众多研究者之中,岳武佐先生无疑是“领跑者”。他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沿着“崇祯当年逃亡和隐居的线路”考察了许多地方,洋洋洒洒撰写了近3万字的学术论文《扯淡碑揭秘——兼谈崇祯吊死煤山之真伪》。并且,使一块名不见经传的扯淡碑蹿红互联网,引爆了学术界的一场大辩论。

  岳武佐先生的论证可谓“有理、有据、有节”,天衣无缝,滴水不漏,总之,怎么说好像都不为过,我们来看看。

  岳先生说这是中国第一奇碑,其奇表现在:首先,没有姓名。立墓碑都是为了流芳百世,把墓主人的姓名明明白白地写在碑的正中。扯淡碑不然,它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而用一个神奇的“泰极仙翁”取而代之。其次,没有立碑时间,这是违犯常规的,这不是作者的一时疏忽,应是有意为之。第三,奇特的造型。扯淡碑圆首,阳面距碑边缘处有一阴线将碑圈了起来,将圆首弧面也标了出来,看上去很清楚。用阴线标出上圆下方,这是象征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大自然、对天地的理解。

  然而,这些只是皮毛,是神秘的冰山一角,关键之处不在这里。作者说,仔细分析研究它的造型,整个墓碑是一个太极两仪八卦立体图。扯淡碑整体天圆地方,混沌未分,是一个太极。一整块碑两面刻字,碑阴又专门用碑阴二字标出。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扯淡碑两面刻字,各像一块完好的碑。阳面正中以“泰极仙翁脫骨处”将碑阳分成两部分,碑阴正中以“为善最乐”将碑阴分成两部分。全碑共分四大部分,象征四象。阳面竖刻五行字,阴面竖刻三行字,合起来共八行。象征“四象生八卦”。墓主人简介共六十四个字,象征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这岂不是一个立体太极图!

  扯淡碑语言晦涩含蓄,给后人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岳先生却透过迷踪般的表象,找到了一把金钥匙,破解了碑文,这就是从易学的角度去理解。他用现代汉语把扯淡碑的碑文翻译如下:

  正文:下台避难皇帝修道成仙,脱胎换骨于此。

  扯淡:我仙翁是燕人,隐藏青龙之姓氏。明末甲申年,我来到云梦山修道成仙。我的事迹已详载史册,像我的姓名一样不敢再多说了。我生来不讲自已的年龄,也没有谁考证我活了多大了。突然有人说:你已经一百四十四岁了。我很愕然,但最终还是回答说:是的。我已经四大皆空,成了一名道教徒。但我很清白高尚。我整天与琴棋书画相伴。我已成抱病老人,今立此碑。

  碑阴:我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没有欺骗鬼神,也没欺骗贫苦百姓。有人问我修行的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窍门,只在虚灵自然间。

  救助善人是最快乐的事情。

  正面横额:我再不来参与争名争权相互厮杀了。

  扯淡碑真相揭秘

  仅从字面上破译了密码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还必须拿出点“硬货”来。岳先生的证据是:

  其一,崇祯吊死煤山是假的。因为崇祯有败后出逃的思想准备,有出逃的方法,有充分的出逃时间,第一时间又传出崇祯出城消息,有李祥成拼杀四门,保护御驾的事实,这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所以说崇祯逃出了京城。煤山的所谓“崇祯尸体”是没有验明正身的,缺乏可信度;所谓衣襟诏,不能证明为“遗诏”,只能认为是崇祯的出逃宣言;《明史》中对崇祯甲申年三月十八日夜至十九日晨这一夜的描述,疑点重重,矛盾重重,同样缺乏可信度。

  其二,崇祯逃到了淇县。崇祯逃跑的方向是南方,目的地是江南,因为过不去黄河又回来了,到云梦山是迫不得已。首先,云梦山有仙人新入驻。泰极仙翁自已说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孙徵兰在《仙洞偶笔》写水帘洞新住进一位有皇帝身份的仙人及多首与仙翁有关的诗篇。何士琦在水帘洞口见到一位神气清幻、光彩焕发的羽流。县令柴望与住在水帘洞的仙翁有密切交往。淇地有朱改王氏自称是崇祯的后裔。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崇祯流落到淇县。再者,淇县有个孙徵兰。孙是崇祯的亲臣,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福建道监察御史。当时在淇县职高权重,加上他文武双全,办事能力过人,有保护崇祯的资格和能力,他完全可以充当崇祯在淇县的保护伞。事实正如此,孙徵兰在他的辉煌时期,于崇祯十五年(1642)神秘地回到了家乡。在家乡,他行踪诡秘,斥巨资建离宫别院。现在看来,孙是带着“神圣使命”返乡的,云梦山水帘洞就是孙徵兰最早为崇祯选好的避难所,衡门就是孙徵兰为崇祯修建的行宫,祖师庙就是崇祯以道人身份的对外联络站,印月峰就是孙徵兰为崇祯修建的仓库和紧急避难所。

  淇县王洞村朱改王墓碑

  其三,找到了崇祯隐居淇县的经费来源。河北省平山县天桂山有“崇祯避难行宫”。据《平山县志》和当地传说,明朝末年,崇祯在义军纷起的情况下,深感大势己去,便拨巨资,令心腹太监林清德携巨款出京修避难行宫。明朝灭亡后,更名为青龙观道院。当年青龙观土地达4000多亩,年收租达4000石,在通往北京的路上,还有不少钱庄和店铺。这些庞大的经济收入支撑着崇祯的消费群体。而且,从时间节点看,青龙观道院从顺治、康熙年间大兴土木,到乾隆年间守成。崇祯活到一百四十四岁时,是乾隆十九年,正是青龙观进入守成时期,崇祯死后,青龙观开始败落。况且,若把淇县的有关情况与平山县崇祯避难行宫加以联系对比,就可发现青龙观与祖师庙竟有那么多相通、相同、互补、互印的东西,这些绝非偶然和巧合。

  扯淡碑名声大噪

  岳先生的这篇大作首先刊发在《凤凰网》上,紧接着被内地多家知名网站转载,专家学者及广大网民纷纷跟帖评论,各类文章连篇累牍,“扯淡碑”成为本年度的网络热词之一,据统计,有关扯淡碑的文章或评论高达25万多条、读者近5000万人次。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这场学术之争的漩涡,原本崇祯之死就是一桩历史悬案,对于“疑古派”而言,岳先生的这篇文章无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淋淋尽致、一吐为快。

  当然也遭致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炮轰”及一部分网民的“吐槽”,说的最难听最犀利的要算《钱江晚报》上的《扯淡碑可以有,扯淡的考古不能有》一文,作者说,我们如果站在刘伶们的角度、以魏晋风度看待“扯淡碑”,呵呵一笑便可作罢——这其实也正好符合立碑者的初衷及洒脱风格。最招人讨厌的,便是以扯淡的态度考古,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将考古变得娱乐化、八卦化、泡沫化、香艳化,使考古结论云山雾罩,形同“小说家言”“说书人言”“贾雨村言”。因此,“扯淡碑”可以有,纯属扯淡的山寨考古绝对不能有——你可以读不懂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后学者的怪诞行为,但绝对不可以牵强附会胡乱往崇祯皇帝等人的身上扯,更不能为了政绩和市场需要而乱贴山寨标签……一言以蔽之,以此文作者为代表的一群人质疑岳先生动机不纯,很可能蕴藏商业利益、学术名利、官员政绩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很显然,这冤枉了岳先生,因为作者所罗列的罪名没有一条能跟岳先生“对号入座”。岳先生当然不服,也不是吃素的,历经文革的洗礼,对“口诛笔伐”那一套驾熟就轻,因此,对于“阵前叫骂”他“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奋起反击。围观者也“各拥其主”,纷纷摇旗呐喊,加入战斗。至此,一场学术论战在网上开打,一路蹿红,人气飙升。

  扯淡碑权威解读

  这场大辩论最终引起了北京专家的关注,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商传在《人民网》上作了权威解读,确定“扯淡碑”不可能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墓碑,并猜测此墓碑是明朝沐氏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商先生解释说:“崇祯皇帝的墓就在北京的十三陵的明思陵,这个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他是怎么埋进去的。”当时崇祯皇帝吊死以后,李自成在东华门外将其暴尸好几天,明朝的官员们都到东华门去祭奠,崇祯皇帝的一只脚还没有穿鞋,大家都很悲痛。后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埋到十三陵,当时没有给崇祯皇帝修墓,而是把崇祯皇帝生前最喜欢的一个贵妃田贵妃的墓打开,把崇祯皇帝埋进去。执行埋葬崇祯皇帝任务的人是昌平州的吏部官员朱一桂,朱一桂记录下了陵墓地宫的全部详细情况。所以根据上述历史资料,可以确定明思陵里面埋的就是崇祯皇帝,而河南淇县的“扯淡碑”不可能是崇祯皇帝的。商先生认为,明朝沐氏的墓在河南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沐氏的沐英最初跟着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朱元璋打了天下以后,恢复其原姓“沐”姓,将他派到了云南,所以沐氏一直在云南,而沐氏的墓在河南出现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太大。

  得知这一消息,岳先生非常高兴,说这是天大的好事,终于让扯淡碑与明史专家挂上钩了。但岳先生建议专家来淇县实地考察一下扯淡碑,把碑上的所有文字解读出来,最好译成现代文。他只所以坚持扯淡碑是崇祯皇帝的墓碑,是因为自己有与明史不同的材料,是严肃认真研究的结果,因为它牵涉到中国的一段历史,牵涉到崇祯的人生和终极归宿。如果能把他的论据揭示出都是伪论据,论证不符合逻辑,他的论点自然就倒了,他服。

  扯淡碑后续发酵

  其实,如果真正要破解扯淡碑墓主人之谜,就应该考古发掘,凭借现代的“碳14测年”和DNA检测技术手段,鉴定出扯淡碑主人是否是崇祯其人或皇亲血统并非难事,很可惜,又错过一个机会,现如今,当初的墓碑所在地被覆盖在了一片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下,可能永远石沉大海了。

  北京专家的定论并没有给扯淡碑的争论画上圆满的句号,相反,却激起了更多人的研究兴趣,期待着这个历史之谜有朝一日能真相大白。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