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去哪儿了?
时间:2017-08-26 06:17:04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端子

  对许多成年人来说,儿歌是最纯真的记忆,是最初的美感,是我们接受的最早的韵律培养,我们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都寄存在那一首首张口就来的儿歌上。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儿歌以生活化的内容、口语化的语言形式发展传承下来,包含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重要的思想文化与情感寄托,保留了丰富而多元的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因素,具有特有而多元的教育价值。儿歌的创作者利用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以短小精悍的篇章、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得儿歌能够承载大量内容,借以传播某种文化观念。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大家也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儿歌是幼儿教育中极为优秀的课程资源,在幼儿语言发展、行为习惯培养、道德情感感悟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摆在眼前:我们的儿歌正在“老”去——这些耳熟能详的儿歌都创作于几十年前——那首我们抱着孩子哼唱的《小兔子乖乖》创作于1920年,已近百年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儿歌的内容也与时代离得越来越远,比如《一分钱》《采蘑菇的小姑娘》,当我们对着孩子唱起这些歌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找到面值一分的钱了,也无法还原山中蘑菇朵朵的场景。孩子们只靠想象,是感受不到歌中美感的,更无法领会更深的意境。

  这些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儿歌,虽然朗朗上口,但是内容过时了——“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可现在有多少小孩儿看到过姥姥家门前唱的大戏啊?此时,我们只能无奈地承认:我们缺少孩子专属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儿歌。

  而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成人歌曲在孩子中间的流传:“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伤不起真的伤不起……”这些成人化的歌曲确实让孩子纯洁的心灵“伤不起”。

  温馨、健康、向上的儿歌能够成为几代人的回忆,就是有一种“心”的呼唤。那些爷爷辈的儿歌,无论从歌词到旋律,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善美。我们担心的是:“丢失”的不仅仅是儿歌。

  儿歌“丢”了的背后,是缺乏创作者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访了一些作曲家,他们却给出了尴尬的答案:其实每年都有大量的儿歌被创作并制作出来,却最终被“珍藏”于演唱者的家里,或小范围流传于亲朋之间,这些儿歌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传唱开来。

  儿歌为何会“走丢”?弄“丢”了儿歌,全社会有责任一起寻找,需要儿歌词曲作者、学校、文化教育部门一起努力,培养一批儿歌创作人才,让他们安心创作一大批优秀儿童歌曲,引领儿童歌曲市场繁荣,还孩子们一份童真。

  爱孩子,从给他一首好儿歌开始,我们人人有责。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