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老师
时间:2016-12-17 05:54:00 | 来源:郑州晚报 | 作者:赵华伟

  有人吃,就得有人做,做得多了,技巧自生,这样的人在我们那里就被称为“厨子老师”。乡村里并不缺少宴席,虽然算不上盛大,可也不能说寒酸,数十道村菜轮流上,大碗酒大块肉可劲灌,厨子开心地望着,一份无比满足的成就感,就写在他们黝黑的面皮上。

  村菜并不好做,只有熟知人们脾味儿的厨子,才能做出最地道的村菜。村宴长年不断,上过桌的人遍地都是,菜的味道只要牙一打,就知道入不入肺腑。最考验厨子功底的是一道名为“梳子背”的荤菜,其实就是一碗切得跟梳子背厚薄相似的五花肉。这道菜难在工艺上,肉切得太薄,会丧失嚼头,吃桌的人不喜欢;切得太厚,又不易入味,吃不出特有的香腻来;蒸得太久容易糟,用筷子夹不起来,总不能拿手抓吧;火候不到又塞牙,嚼起来费劲。“鸡子、鱼、大肉皮”是村宴的三道主菜,大肉皮指的就是这碗“梳子背”,多在最后上,是对整桌宴席的总结,因此,一场席面的成败,就寄托在了一道菜上。要想做出地道的“梳子背”,只能选用本地的黑土猪,刮毛时先往皮下充气,等到猪身子膨胀得犹如气球,才能起刮,且不可伤及肉皮;分割完毕后先上调料,蒜不能少,但不切,葱要多,只取葱白,芫荽适量用来增香;装碗以劈柴火蒸上两个钟头,出锅后直接上桌,不等不看,图的就是个热吃。“梳子背”体现了香甜、柔韧、实在的乡村口感,这也是大部分村菜的主要特点,更是乡土村民性格的写照,好厨子不能只会做菜,还要懂得观察生活。

  村菜难学,光是切丝和削片两项,就得用掉几亩地的萝卜,切成的丝要能穿针鼻,削出的片要能蒙灯笼,更不用说煎、炸、烹、煮这些动火的工艺了。费工夫,报酬却不高,年轻人不愿接班,村菜只能依靠家传,延续至今,乡村里能出全桌的厨子只剩下五六人。洋气的人家摆“整桌”喜欢去饭店,不动腿只动嘴,省去了不少麻烦;守旧的人家依然爱出村宴,要的就是这份热乎劲。凡是摆“整桌”的人家,要先与厨子打好招呼,厨子会根据宴席的类别和规模开出清单,主家按图索骥,准备好食材就行了。如果桌少,比如过寿、上梁、还愿这些小项礼俗,厨子基本不收费,拿包“喜果”或讨条毛巾即可,乡村社会的人情味就体现在这里;若是满席,比如婚宴、丧宴等大项礼俗,一般是按桌收费,价格也很公道。料理村菜是一门手艺,人们评价宴席的成败,不看菜料,只看功夫,哪怕只是萝卜、豆腐这样的家常菜品,只要做得对味,也能赢得赞许。

  “摆整桌”是乡村里的大喜,一家开宴,全村沾光,那些飘溢的香味、欢快的笑声、委婉的问候,将乡邻之间的亲密与和睦述说得备细。露天的帐篷下,一张张四方桌一字摆开,一条条长凳子黝黑发亮,人们围桌而坐,尽情享受着吃喝的快乐。男人行酒令,将大桌闹得天花乱坠;女人尝菜品,笑脸如桃花般灿烂;孩子们在人堆里钻进钻出,惘然不顾满桌的美食,图的只是眼前的热闹;老年人抽着烟,点评着每一道菜肴,向厨子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若是孩子的“百日宴”,人们会撩起小被头,把熟睡中的小粉团亲个遍;如果是婚宴,着红穿绿的新人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或嬉闹,或打诨,声声祝福洒满了乡村;就算是丧宴,悲痛之中也隐含着安慰和希冀,毕竟斯人已去,人们的生活还得继续。厨子站在凉棚下,打量着欢快的食客,眉头舒展,满面春风,所谓的满足感,就流淌在一目了然的笑容里。厨子的社会地位也是由这些飘香的村宴塑造的,人前一站,步子稳当,胸脯高拔,“老师”这一敬称不请自来,若是有人对某道菜品念念不忘,厨子会欣然把话题拉长。

  厨子是人们敬慕的对象,“有钱没钱,落个肚肥腰圆”的俗话,把重视吃喝的社会本真描述得透彻。人们离不开吃喝,乡村也离不了厨子,一道菜品,只有经过了他们的双手,才能出落成淳朴的佳肴,才能香飘万里,让远行的人魂牵梦萦。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