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 我和你有不一样的人生
时间:2017-03-11 08:13:34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端子

  听我的,你的男人得改造

  “很怕和我妈待在一起,但她现在身体不太好,特别需要我,这让我又烦躁又不安。”读者晓蕾(化名)说,和妈妈在一起不超过20分钟,妈妈一定会把话题引到晓蕾的婚姻上,而且最终落脚到晓蕾的爱人李正(化名)身上。

  妈妈一直觉得晓蕾嫁亏了,她认为女儿应该嫁一个经济条件更好、更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而李正显然不是。所谓经济条件好,是能让晓蕾既不用工作又不必为钱发愁;家庭责任感,则是他要主动承担所有家务。综合来说,那个男人应该多金浪漫又体贴。

  尽管晓蕾无数次地反驳妈妈:“我不是一个愿意不工作的人,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我挺充实的。”可妈妈依然坚定地认为女儿亏大了,她对晓蕾说:“你就是嘴硬,什么叫充实?你这是累,你以后会知道的。”

  晓蕾急的时候会呛妈妈:“你总说李正不好,那我离婚好了。”妈妈说:“你说什么傻话?孩子都那么大了,怎么能离婚?!可你不能这么惯着李正,得让他改。”

  妈妈看不惯李正白天睡觉,“每次到你家,他都在睡觉”。晓蕾说:“李正经常要上夜班啊,一个上夜班的人,白天不让他睡,他什么时候能睡?”晓蕾觉得爱人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上夜班的李正会在早上爬起来准备早餐,等她和孩子吃完饭,上班上学走后,他再补个回笼觉。但晓蕾的妈妈认为:“这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这是他本来就该做的。”晓蕾说自己周末加班的时候,李正都尽心尽力地带孩子。但晓蕾的妈妈会说:“难道这不应该是他分内的事?再说了,你要是不加班,不用上班不是更好?!”母女俩的对话总会进入这样的死循环,没有出路。总之,无论晓蕾如何辩驳,她都被妈妈认定为不幸福了,她选的这个男人急需改造。

  我的“未完成”当然由你来实现

  晓蕾结婚已经十年了,妈妈对李正一无是处的评价也延续了十年。晓蕾说,这种感觉太像了,因为妈妈一直是这样批判爸爸的。正因为从小在妈妈对爸爸的各种不满中生存,晓蕾有意识抵挡着来自妈妈的抨击,但很多时候,妈妈那些话还是会萦绕在耳畔,让她烦躁不已。

  晓蕾努力不像自己的妈妈,包括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然,这也是妈妈对她不满的一方面。她嫌晓蕾对孩子太过宽松,要求太低,“周末你怎么能让他睡到十点?小孩子不能惯着,得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从爱人到孩子,从婚姻到教育,甚至家庭内务布置,妈妈都要参与。总之,晓蕾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妈妈否定着,牢牢贴上一个标签:“你生活得不幸福。”这个标签,任凭晓蕾怎么努力,也没能撕掉。

  其实,晓蕾与爱人李正的关系很好。李正在一家事业单位做网络维护与管理,工作虽然枯燥,但对于性格温和的李正来说,倒是很适合。最主要是,晓蕾在他面前很放松,而且时刻能感受到他的尊重与体谅。因为对行业远景不看好,她从当时人人称羡的单位辞职。刚到新公司,很多知识都需要从头学起,李正一直鼓励、肯定她,并承担了很多家务,好让晓蕾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而与之相应的是妈妈的不理解:“原来的工作多好,稳定又轻松,你说你折腾啥?”

  晓蕾说,很多次,她都想对妈妈说,“你有你的生活标准,我有我的幸福配方,别再用你的标准来框定我的生活了”。但她怕妈妈会伤心。妈妈这辈子都在抱怨爸爸不体贴不懂她,哀叹自己不幸。晓蕾说,“我隐隐感觉到,就是因为我妈觉得自己不幸福,才需要通过让我过上她认为的‘幸福生活’,来弥补她的遗憾。但问题是,我们认定的幸福是不一样的”。

  不要以你的期待限定孩子的幸福

  晓蕾对婚姻的期待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持,虽平凡却不平淡,彼此能听懂对方的心事。她的婚姻已经充分满足了她的这些期待。但妈妈的不满像没规律的风,时不时地来侵扰一下她平静的生活,防不胜防。

  当一个人认准了她的幸福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强行框定他人的生活时,被框定的人实在有苦难言,尤其是这个人是自己的妈妈。为此,晓蕾压缩了与妈妈接触的时间,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和妈妈共处一室,以此逃开她的喋喋不休。同时,她又很心疼妈妈,“一辈子都在怨”。

  父母希望孩子幸福本无可厚非,但太多的父母满怀希望去改造孩子时会忘记,希望原本很美好,要求实际上限定了孩子的幸福。所以,晓蕾的妈妈严格审视、挑剔着女儿的婚姻,就像对待自己的婚姻一样。她自己也不曾意识到,在挑剔女婿不足时已经代入了对自己丈夫的不满。那个不够好的男人是自己的丈夫还是女儿的丈夫,在母亲的感受层面上显然是模糊的。

  所以,晓蕾既尴尬又无奈:妈妈的干预既非婚前,又不以离婚为目的,就是要求她在婚内对爱人进行彻底的改造。然而,彻底与否的标准又实实在在掌握在妈妈手里。这样的前提下,她的婚姻何来安宁?“依照理想爱人的模板改造丈夫无效,继而转向改造女儿的爱人,遇阻,伤心失望,悲叹女儿不懂自己的一片苦心,母女关系紧张。”这样的母女羁绊比比皆是,那些唠叨、不满,随时随地都能听到。

  很多人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如果看不到自己无意识的心理动机,单凭自己的“父母心”,给孩子平添很多额外的压力,迫使子女不断地在亲情与爱人之间寻找平衡,到底是谁可怜呢?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允许孩子构建不同的家庭文化,允许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允许孩子过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是这一代父母需要学习并践行的。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