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川上
时间:2020-08-06 08:22:29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归欣

  从黄河吹来的风跃上北岸,轻轻掠过新乡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的万亩桃林,沙沙作响,空气中氤氲着已经成熟的桃子香味。

  航拍视角下的盐店庄,是一幅浓缩版的“千里江山图”。但若把时光拨转回十几年前,却是另一幅景象:荒滩枯草,生机凋敝。

  千百年来,盐店庄人和无数滩区里的中原儿女一样,一边喝着黄河水长大,一边饱受水害之苦;一边艳羡“黄河九曲,唯富一套”,一边憧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移世易。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东风接续吹拂,盐店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序曲里焕发生机,千年“黄河滩”一朝觉醒,变身万亩“花果川”。

  这是一个人的坚守和一群人的奋斗共同呐喊的黄河号子,也是一个村庄的变迁和一个时代的激荡共同演绎的黄河大合唱。

  支书之选

  300多年历史,3000多口人的盐店庄,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三任村支书。

  这个外人看不懂的别样“纪录”,让第二任老支书关永才有些尴尬,但其中缘由,大概只有他能讲得清。“一个字,穷呗。”74岁的老汉半倚在床头,腰后贴着风湿膏药,眼底是无尽沧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盐店庄,“穷”是全方位的,但最突出的是“两块儿”,一是地,二是人。

  地“穷”在贫瘠。

  “盐店庄,荒滩地,晴天沙,雨天泥,种啥不长啥,天天饿肚皮。”这句顺口溜,村里35岁往上的人都耳熟能详。

  整个村庄都在“二滩”的盐店庄,“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淤在这里的沙滩地几乎是所有庄稼的“禁区”。改革开放初期,手艺再精湛、管护再精细的老把式,也要在这块地上栽跟头:即使条件最好的水浇地,一亩小麦也打不了400斤。

  “都知道沙土地赖,不保水、不保墒,种着费劲还产量低,那也得硬着头皮子种啊,不种吃啥?”盐店庄土生土长的“秀才”、52岁的区教育局语文教研组组长杨秀彪说。1987年,已经跳出农门、当上教师的杨秀彪,每年夏收秋种时节仍会被老父亲薅回地里帮忙。“俺家劳力少,老爷子一个电话我就得乖乖回去,特别是要浇水的时候。”

  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守着黄河的盐店庄,常年在浇地上绞尽脑汁,为了抢一个“优先级”,有人急红了眼,干脆带着铺盖睡在机井旁占位。1988年的秋天,老杨被父亲大半夜叫起来去排队,居然没有在水井边找到“一席”之地。

  这种压力传到关永才跟前,直接转化成他30多年村干部生涯的主要内容——发救济、打粮食。

  “俺爸七七年开始当村干部,九零年当上支书。有十几年时间,一到春上,天天都来一屋子人要救济。”支书之子关同斌回忆,当时盐店庄村19个生产队里,一半以上的口粮都“青黄不接”。

  于是关永才每年冬天都带着老少爷们垦荒,虽然是“戴着镣铐跳舞”——今年刚开好的地,明年黄河一涨水,连沙土带庄稼一股脑吞下,但滩区人仍百折不回,顽强地生存和奋斗着。上世纪90年代末,小浪底开建蓄水,这种困境终于彻底改观。

  人“穷”在缺才。

  2000年,正值盛年的关永才开始为自己和村里物色接班人。新乡地区英模辈出,老支书这一代人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特有的豁达精神和开阔胸襟——带领群众奋斗了半辈子,威望绝伦,却毫不“恋栈”。

  “我干了二十多年,算是解决了群众的温饱,但扛着村子往前发展,岁数大了,也真是没那能耐了,必须要交给下一辈了。”关永才说,“俺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得有个史来贺、吴金印那样的带头人。”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接班人并不好踅摸。又偏僻又穷困的盐店庄实在留不住人,“男女都往外走”,有点本事和想法的年轻人更是早就出去闯世界了。于是,别的村子争来抢去的支书位子,在这儿居然成了烫手山药。花了五六年工夫,关永才精挑细选的两个后生,一个临阵退缩,一个远遁外地,无奈之下,他只好又接着往下扛,直到2008年瞄上30出头的年轻党员关源群。

  这么大个村,源群中不中?有人提出疑问。关永才一番话说服了别人也说服了自己:第一,这家伙精明能干,村里那个砖瓦厂谁干谁赔,到他手里一年就盈利;第二,这孩子实诚厚道,谁家有困难找他帮忙,没有空手回来的;真要有啥他拿不下来的,不是还有我们几个老家伙兜底?

  彼时的关源群,并没有察觉到自己被老支书惦记上了,正铆足了劲在小康路上“春风得意马蹄疾”。18岁下学即到郑州跑推销、做广告,攒够钱后跑起了大货车,2005年又包下了村口的砖瓦厂,干啥成啥的他在村里是公认的人尖子。“大年三十到初八别人都休息,他偏反过来整,从焦作往连云港送一车煤,一趟路费能省大几千,一个春节能挣七八万。”关同斌回忆。

  得知自己被大伙儿推选为村支书人选,关源群说自己第一反应有点懵——整个桥北乡扒拉一遍,也没有35岁的村支书;接下来就有点飘——外村有些人请客送礼都当不上,咱这一分钱的劲没出就成了。

  2008年下半年,关源群高票当选、走马上任。但“单纯”的他一个月后就想吃“后悔药”。“一天电话能接几十个,要不就是一堆人跑家里跟你说些鸡毛蒜皮的事儿,头都是蒙的。我自己的事情全耽误了。”提起刚上任那会儿的不适应,他仍历历在目。

  关源群鼓足勇气跑到老支书家吐苦水,准备撂挑子,却被关永才两句话堵了回去:开弓没有回头箭,盐店庄的老少爷们都看着你呢,要像个男人;当干部就不要干生意,砖厂啥的趁早转出去,有颗公道心就不怕拦路虎。

  碰了钉子的关源群,回家后辗转反侧一晚上。第二天推开门,人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新支书。

  种桃之计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从哪儿烧起,这是个问题,2008年的盐店庄,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的贫困村。

  “要是接着老支书留下的基础,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往下干也行,但总怕老百姓失望,我就跟自己说,要干点不一样的事情出来。”关源群说。

  对于自己,他有个清晰的认识:长处是没有绑在土地上,走南闯北眼界宽;短板是没“研究”过土地,对农活基本不懂。但在村里转了一大圈,关源群发现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因为地多,几乎是盐店庄唯一的优势;尽管这近万亩河滩地收成不咋样,但还干不了别的项目,滩区政策不允许。

  种庄稼不行,能不能换点别的?种菜咋样?2008年9月,转让了窑厂、卖掉了大车的关源群,带着两个村干部跑了趟山东寿光,在当地眼热心动地参观了一大圈,也大概了解了种菜的准入门槛——一亩地投资要3.5万元,好的大棚一个5万元以上,还得会技术、懂管理。“干不起啊!”没等到家,仨人先打消了召集群众开会的念头。

  巧的是,之后不久来了个“瞌睡遇枕头”的机会:当时的省农业厅有个支持蔬菜大棚发展的项目准备落地桥北,所有硬件投资支持50%。去乡里开会的关源群走时信心满满,回来时臊眉耷眼,“人家的前提是规模要在100个以上,我上哪儿变100个大棚去啊!”他说。种菜这条路,注定跟盐店庄无缘了,这第一把火,也就没烧起来。

  心眼活,吃白馍;走不通,换条路。关源群又盯上了果树。

  在区里的帮助下,他和新乡市林业局“接上了头”,邀请专家到盐店庄筛选种植点。几天同吃住同劳动下来,人家给他交了底:你们村种苹果不行,管理麻烦而且得5到10年才见效,太慢;种杏啊李啊也不行,土质不好产量怕上不去;要是种桃树,可能还靠谱点。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关源群立马带上人在郑州周边水果批发市场转了一圈,调查结果让他心头大定:在传统水果上,桃的人均占有量比苹果、梨、香蕉低好几倍,市场空间很大。在市林业局100亩树苗免费支援下,关源群底气十足,召集老少爷们开了第一次群众大会。

  然而,任关源群在台上说得吐沫横飞、天花乱坠,底下应者寥寥、一片寂静。来了三四百人,同意种桃试试看的只有两家,还大概率是照顾他的自尊心——一个是老党员关元永,一个是村干部朱世才。

  为啥不愿意种?“穷怕了,顾虑多。”村民程金荣回忆。当年围绕要不要种桃树,她家也开了不少次家庭会议:“别是忽悠人吧,就咱这沙地种啥能成?”“咱也没做过买卖,桃儿熟了还不敢放,去哪卖、卖给谁?”“村里连个像样的路都没有,等桃儿运出早就颠坏了。”

  会后,关源群蹲在村委会门口抽闷烟,关元永走过来劝他:“群众都是这,赚得起,赔不起,‘不见兔子不撒网’。咱几个先干起来,赚了钱他们就跟着干了。”关源群点点头,第二天就开车进了城。

  几经周折,关源群找到了新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何长敏。直性子的他开门见山提要求:“有没有一种桃树,成熟早、挂果快,还比一般桃耐储藏?”常年跟农民打交道的何长敏也不含糊:“有是有,就是还处在试验阶段,全国才有400亩,你敢不敢种?”

  两个爽快人干成了一件爽快事儿,2009年3月,这种名为“突围”的新品种桃树在盐店庄落地生根。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关源群几乎进入了疯魔状态,拽着何长敏天天往桃树林里扎,几乎不会干农活的他,硬生生把自己还原成了老农民模样。看到他这个拼法,妻子心疼了,群众心热了,说风凉话的也沉默了,第一批桃树“拓荒者”增加到10户,种植面积也扩大到80亩。

  苦心人,天不负。“桃三杏四梨五年”的农谚被盐店庄人的辛劳打破,2010年6月10日,15个月成熟的“突围”蜜桃惊艳问世。“咱的桃子品相好、颜色靓、不怕压,我们摘了半车到郑州大中原批发市场,一会儿就被围住了,第二天可来了不少客户。”关元永回忆,“当时市场价大概一块五,我们定价三块二都供不应求。我一亩地卖了4000多。”

  挂果早、上市快是合格了,能不能储藏?关源群特意摘了一筐鲜桃放在自家桌子下,过了五六天,请最不看好的几户群众来开“品桃会”。“支书,这桃好吃,哪来的?”终于有人憋不住开了腔。“哪来的,就是咱自己地里种的。”三个桃、两杯茶下肚,来的人心服口服,谈笑间,400亩桃树的扩张计划一把敲定。

  2011年,盐店庄迎来史无前例的大丰收。第一批桃树进入盛果期,管理最好的一家,一亩挣了8000元,整个村子沸腾了。趁热打铁,在关源群主持下,村委会办起表彰大会,单产最高、总产最多、增收最快的种植户披红挂彩,不但在大会上露脸,还有2000元奖金拿。

  “听党话等于能挣钱。”观望的人越来越少,加入的人越来越多。2011年年底,盐店庄村在市林业局支持下,购置桃树苗43万棵,桃林规模发展到1600亩。曾经争论不休的程金荣一家,也把20亩沙土地全种上了桃树。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少数群众持怀疑态度:“种恁多桃,到时候摘下来咋卖?还不是干部们卖完了才轮到咱?”这话传到关源群耳朵里,促使他作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每年鲜桃上市,先尽着群众卖,他家的桃往后压。“人家第一茬卖六七块钱一斤,到我们卖的时候掉到三块了。”每每提及此事,他的妻子仍忍不住叹气。后来,这个决定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被盐店庄的干部们不约而同地遵守着。

  经过三年的发展,村里成立了“盐腾”合作社,开发出“春蜜”“春红”“盐腾六号”等多个新的蜜桃品种,桃产业在盐店庄已成气候,后来的“万亩桃花源”雏形显现。

  突围之路

  2013年夏,又是一个收获季。曾经荒芜的盐店庄滩地上热闹非凡,人流和车流搅缠在一起,如同二里开外奔涌的黄河水。

  这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景象让上了岁数的盐店庄人恍若隔世,但一场危机也悄悄来了,首当其冲那个,正是带头人关源群。

  6月中旬的一天,关源群照常带着几个党员在桃林外维持秩序,一辆拉桃的三轮车躲避对面大车,错把刹车踩成油门,背对着的他躲闪不及,应声倒地。大家伙儿七手八脚把他抬上车送到郑州骨科医院,片子出来一看,骨折加韧带撕裂,至少要躺三个月。

  支书“倒了架”,群众慌了神。经常去看望他的关同斌后来回忆,全村620户,至少有600人或者到病房看他,或者托人捎东西给他。以至于有位跟关源群处熟了的小护士问:“你到底是多大的官儿,这么多人来看你?”关源群无言以对,转过身去默默流泪,心里面暗暗发誓,一定要把盐店庄带成富裕村、先进村,才不负老少爷们对自己的心意。

  被迫静下来的关源群,在休养期里有两个大收获。

  其一是得到了一帮“新乡贤”的认可,村子的凝聚力空前提高。自小与他要好、在郑州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关同斌自不用说,已在全区教育界小有名气的杨秀彪以及常年在供销系统工作、人脉广泛的韩文杰等,都被支书的人品魄力感动,只要村里有事,召之即来。至于村里的党员、群众,更是对他打心眼里拥护,收桃、办会、修路、栽树,只要需要人手,每次都有百十个人义务帮忙。

  其二是认清了盐店庄的隐藏困境,在形势一片大好中没有迷失。自己为啥会受伤?直接原因是道路太窄、场地没修,要是不改进早晚还出事;更深层次来看,桃园规模上来了,软硬件配套都没跟上,尤其是市场推广上,瓶颈已经近在眼前。“住院期间,郑州数得着的一家超市找我谈合作,说一天能卖4000斤桃,我越听越发愁,这点量还不够我一亩地摘的,管啥用?”关源群说。

  盐店庄的桃叫突围,盐店庄的路,也到了突围的时候。

  出院不久,关源群迫不及待喊上了韩文杰。俩人一合计,思路基本一致:郑州周边的市场已经满足不了需求,考虑到桃林面积还在逐年扩大,要干就干大的,去北京等大城市打开市场。这次见面,也敲定了后来韩文杰每年一次的义务工——陪着支书去卖桃。

  2014年4月,关源群拉上韩文杰,从食品厂借来一辆越野车,带着在区里做生意的李小四、李志坚,目标直指北京新发地。跟记者聊起往事,李志坚吐槽:“原来只想着陪支书出来转转,没想到那么辛苦。”像新发地这样的大型批发市场,交易都是凌晨开始,天亮结束,几个人挨个门店留电话、做推销,一干就是一夜。为了赶时间,也为了省钱,十几天时间里,他们就住过一次旅馆,还是挤在一个小标间里。

  李志坚不知道的是,关源群比他更累。回程的时候,为赶上青岛一个水果展销会,他在自己腿上别了根牙签,逼着自己清醒,只在有服务区的地方睡个十分钟。这让被叮嘱当“闹钟”的韩文杰很是作难:“喊他吧,我看他恁辛苦实在不忍心;不喊他吧,照着他脾气肯定要吵我。”

  打开北方市场已不容易,打开南方市场难上加难。李小四回忆:“一些南方地区的客商,还对我们抱有偏见,一听说是河南人,话都不让你说完。”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顶着白眼走过了苏浙沪,走进了广惠深,“哪怕一百个人里有一个愿意来,也值当了。”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全国的市场慢慢为盐店庄打开。东北人来了,山东人来了,广东人也来了,而且来了就“不想走”。“这里的桃确实质量好,而且没有以前水果行业那种‘代办’‘扣秤’陋习,面对面跟果农、合作社交易,我们非常放心。”一位来自牡丹江市的李姓客商说。

  另一个困扰盐店庄的瓶颈,也迅速被打通。2014年年底,全村累计铺修水泥路19000米,打井140眼,埋架电线18万米,幸福渠以南到桃园的路拓宽至10米,基本解决了采摘季的拥堵难题,也消除了灌溉隐患。

  2016年,盐店庄桃林面积突破8000亩,综合收益超过8000万元,一把甩下戴了30多年的贫困帽。

  转型之图

  盛极而衰。如何跳出这个循环,是关源群和村两委近几年考虑最多的事情。

  2018年,占地一百亩的鲜桃交易市场建成使用,盐店庄的桃园也实实在在突破了一万亩大关。“种桃上,俺村已经到顶峰了,不可能再扩规模了,总不能到挨着河的嫩滩种吧?”关源群直言。这一年,他被新乡市委组织部授予“史来贺式的好干部”。

  未来的路在哪里?从“跟风做”到“成气候”的三月桃花节是一个探索。

  盐店庄桃花节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但数2019年这次规模最大。随着入村路和幸福路的全面贯通,一天有近五万名郑州、新乡市民涌进来看桃花。在监控上看到这场景的平原示范区交警大队吓了一跳,不得不四处抽调警力来维持秩序。

  被这巨大的消费流吸引,一个专门做农村节庆活动的团队找到村里合作,一场简陋版的“嘉年华”在万亩桃园旁摆了十来天,吸金不少。“我跟一个烤串的小哥闲聊,好家伙,一天就挣了3000多,快顶我半亩桃了。”关元永说。

  墙里开花墙外香。看着外人轻轻松松利用自家的好资源挣了钱,关源群很受触动:看来,立足万亩桃园,发展绿色生态游,把桃花观赏、蜜桃采摘、文化旅游融合起来,才是盐店庄的长远之计。

  实际上,这个想法在他帮扶村民蒋红超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

  “俺原来也是贫困户。现在致富了,可俺还要带着其他贫困户致富,这才对得起关书记和扶贫干部对俺的关心和支持。”村里人称“食用菌大王”的蒋红超说。

  36岁的蒋红超父亲残疾、母亲多病,加上孩子多,家庭陷入了贫困。2016年,他除了种桃,还筹钱建了两个温室大棚,想搞食用菌种植,但因为没技术,不但没挣到钱,反又欠了外债。关源群和扶贫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带着他到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学习,掌握了用桃木废枝制作菌棒的新技术。

  2017年10月,蒋红超“从跌倒地方站起来”,又筹资盖了七座温室大棚,还成立了合作社。现在,他不仅自己一年能挣20多万元,还带着八个贫困户脱了贫。6月是香菇“休息期”,学会了拍摄短视频的蒋红超,利用网络平台在桃园里直播摘桃,竟也吸引了不少粉丝。去采访这天,正巧遇到十来个从郑州来的骑友,专程找他买桃。昔日的贫困户,日子如今“潮”起来了。

  文化兴村的思路一出,“秀才”杨秀彪也有了用武之地。在他的整理下,盐店庄的来龙去脉清晰起来:“明朝肇造,设盐运使管理盐务。时开封府辖食用精盐由宁夏池盐专供。开封府在黄河荥阳段南北两岸建荥泽渡,用于精盐卸载后转陆运分流。荥泽渡北渡口就建于该村,盐店庄也由此而得名。”

  清同治元年,盐店庄全村勠力同心,环村筑土夯大寨。1938年农历三月初三,盐店庄村民借助土寨,抵御匪寇,用鲜血和生命上演了一部捍卫尊严、保护家园的英雄壮剧,今天矗立在盐店庄新街口的那座大石碑,即是最佳见证。

  厚重的历史为盐店庄留下了“荥泽渡”“盐池”“关帝庙”“奶奶庙”“明清古宅”“文昌阁”“合抱槐”“北裹头”“油池”等文物遗迹,也给盐店庄开发乡村游、讲好自己的“黄河故事”平添了一份底气。

  更大的利好在去年9月来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后,以黄河命名的重大国家战略横空出世,千百年奔腾不息的黄河至此掀开崭新一页。

  今年年初,平原示范区委托黄委会设计院编制黄河滩区规划,探索“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的综合治理新思路:在“高滩”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在“二滩”营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在“嫩滩”塑造滩绿水清的生态空间,在滩内滩外打造人水共生、蓝绿交织、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国家级试验区、样板田。

  这一天,盐店庄人等了太久。“区里的规划,就是我们正在往前走的路。”关源群说,“这几年,我们关闭河滩企业,开辟黄河湿地;植树绿化河岸,固沙净化水道。来俺村游玩的客人们都说,明显感觉天更蓝了,风沙少了;空气好了,野生动物多了。我想,这应该就是高质量发展。”

  站在河边眺望对岸,关源群还有个小小心愿:能不能修个浮桥,把俺村和郑州连起来?

  这是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里,盐店庄期待的音符。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