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 □吴烨
时间:2020-08-07 09:06:50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又到高考季,又是学子们全力以赴进考场,忐忑不安等分数,患得患失报志愿,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候。

  不由想起30多年前我的高考。1983年8月,我以超出重点大学分数线4分的成绩,被河南大学(当时叫河南师范大学)录取,成为我们自然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每每回想起打仗般紧张的高中生涯,眼前总是浮现出当年的许多片段,其生活之艰辛、心灵之磨砺、真情之感动,深深地扎根于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山路弯弯

  我们村是豫南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地自然村,距离乡高中有18里路。这十几里路,有一半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山路,另一半是凹凸不平的乡村公路。那几年,我几乎每周都要在这条山路上往返两次。

  当时我们那里还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人口多、劳力少,生活异常艰辛,父母辛苦劳作一年,还得往生产队“贴钱”。为了省钱,我和在同一所高中上学的姐姐,每月都要从家往学校背两袋米,交到食堂换取饭票;每周都要从家里带几罐子妈妈腌制的咸菜,“咸菜+米饭”,伴随我们整个高中时光。

  记不清多少次了,为了赶上学校的早自习,鸡叫两遍我就起床,匆匆吃点东西,就背上几十斤重的米袋,手里拎着装满咸菜的罐子,踏进茫茫夜色之中。走过村庄,引来阵阵犬吠;穿过农田,耳边一片蛙鸣。最要命的还是经过荒无人烟的山岗,心里总是怯怯的。为壮胆气,我就大声唱歌,一会儿“北风(那个)吹”,一会儿“雪花(那个)飘”,想起什么就唱什么。待走到学校,天才刚刚放亮,不经意间低头,发现食指和中指已被勒出深深的印痕。

  对农家少年而言,十几里山路并不算长。第一次高考体检,要到六七十里之外的县城医院。谁知天不作美,一大早就风雨交加,山洪甚至冲毁了部分道路,公共汽车也停开了。那一天,我一早从家步行到学校,再和几位同学一起从学校步行去县城,从早上6点多一直走到下午1点多,在泥泞的道路上,我们冒雨走了7个多小时!

  在临近县城的路边老农茅屋里,满身泥污、又累又饿的我们,每人买了2个最便宜的菜瓜,几口便风卷残云地吞进肠胃。我很诧异,原来菜瓜也能这么好吃。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罗山县城,也是我迄今为止步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姐弟情深

  相对于走路,生活的贫困更令人揪心。那个时候,我中午吃4两干饭,早晚各2两干饭加一碗稀饭,就着自家的咸菜下饭。那咸菜常常长了白毛,我也是照吃不误。紧张的学习生活,严重的营养不良,使我一度视力模糊,脚腿浮肿。那腿一按就是一个窝,半天也不能复原!

  即使这样节俭,家里也供不起我们姐弟俩。

  第一次高考“预选”,我顺利地进入预选班,可惊讶地发现没有姐姐的身影。后来我才得知,因为没钱缴报名费,姐姐失去了参加预选的机会。那时我们家十分贫困,我和姐姐同时上高中,妹妹也在同一所学校读初中,不少亲戚对此颇有微词。他们说,男孩子读读书还说得过去,女孩子早晚是别人家的人,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正巧碰上我和姐姐同时参加预选,需要缴纳费用,父母去亲戚本家借了一圈,也未能凑够两个人10元的报名费。最后姐姐说:“弟弟平时成绩就比我好,让他上吧。”她没有让父母告诉我,因为仅仅差两元钱,她无法报名参加考试,无奈地止步于高考的门前。

  我拿着父母给我的5元报名费顺利地参加并通过了预选。可因为2块钱而放弃高考这件事,成了姐姐一生的痛,成了父母心头深深的愧疚,也让我始终无法释怀,久久不安。

  姐姐退学后回村务农,第二年当上了村干部,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父母一道,担负起供养我和妹妹读书的重担。

  一次,姐姐去乡里办事,一位熟悉的乡干部惋惜地说:“你应该复学,接着高考呀!”姐姐闻言,转过脸去,泪流满面。

  姐姐终究没有走出家门口的那条山路。

  走出山村

  在我们乡高中,每年一二百名学生只能考上寥寥的10多人,其中多数还是复读生。

  新学年开学,正是刚刚考上大学的师兄师姐给母校和老师来信的“高峰期”。于是每逢班会或学校开会,从校领导到各科老师,经常给我们读信,以至于我们多数人对这些来信耳熟能详。来信中所描述的校园风光、城市美景,以及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激,都成了我们持续奋进的动力。

  第一次高考,我因2分之差名落孙山。父亲说,我们家这么穷,是不是该回来种田了?可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不同意。她说,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

  就这样,我又回到了学校,并由理科转为文科。那段时间,因“弃理从文”而忐忑不安的我,偶尔从邻桌同学那里看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常喜欢,当时就抄录并默记。同学见状,就让我试着背诵,结果一字不差。他连声说:“你这么快就记住了,学文科完全没问题!”

  那时候生活很苦,但学习更苦。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直到晚上10点熄灯,除了上课,就是自习。一摞摞厚厚的试卷,见证了我们高强度考试和模拟考试的身影;装在口袋里的小纸条,密密麻麻地记着英语单词、历史事件和地理名词;桌子下面摆放的煤油灯,时刻准备在教室停电时“上岗”。

  那一年,重装上阵的我终于“杀”出重围,走进大学校园,也走出了那个小山村。

  一晃30多年过去了,高考已经离我越来很远,但每每回想,又如在昨天,近在眼前,成为心灵深处的珍贵记忆。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