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原群
时间:2020-07-10 07:26:11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父亲过世已经40多年了,可是他憨厚的笑容不但留在我们兄弟姐妹7个人的心里,也留在我们山区那辈人的心里,还留在那个时代……

  父亲生于1920年农历六月十三,逝于1979年农历六月十三。在生与死的59年里,他经历了黑暗与光明。

  父亲3岁丧母,7岁丧父,对于父母的记忆他没有太多,只记得家里穷得没有饭吃,5岁就被送去别人家放牛。

  留给父亲童年的记忆里的事有两件,一是给人家放牛,去的时候是冬天,穿棉衣棉裤,到了夏初我的爷爷才去看他,爷爷在放牛坡见到了他,他依旧穿着棉衣棉裤,只是已经多处露出了棉絮,棉絮飞在爷爷的眼上,父子俩抱头痛哭。哭完爷爷说:“咱不给他干了!”

  回到家里,掏出棉花,补上窟窿,穿上单的就是了,可是还是没饭吃呀,爷爷就领着他到山下的煤矿给人家拉驮,一个6岁的孩子在长长的黑黑的行道里拉着一筐煤日复一日不见天日,是难以想象的。仅有的丁点儿父爱也在两年后消失,爷爷走了。

  父亲记忆中的第二件事,就是他坐在门前的槐树下饥肠辘辘时,一个算卦的看了父亲的面相说:这个孩子将来能坐上县官。村里在场的人都笑了,说:“算卦算卦,一溜瞎话。”可是这个瞎话最后竟然成真了。

  父亲兄弟两个,父母走后,父亲就一直跟着兄嫂生活,伯父还给他说了一门童养媳,也就是我任劳任怨的母亲。

  我们村是革命老区,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当过民兵,打过日本的炮楼,也参加过解放战争。

  父亲是穷人,是新中国成立前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才见了亮光。他是共产党员,是翻身做主人的人。父亲用他的一生诠释着主人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房有了地,现在我们家的土地证上的地有20多亩,比原来村里的富农还多,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养活了无儿无女的老二奶、侍候了无人管的老三奶,他们去世后把土地证都给了我们,三门归一,当然后来都归了公。

  后来成立互助组、小社、大社,父亲都是带头人,次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他领导的生产小组,亩产在山区是最高的。

  1958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到我们县赫庄煤矿当了煤矿工人。

  煤矿有三个生产队,父亲是第三队的队长,一个队有30多个人,每个队每天都要报产量,父亲的第三队一直遥遥领先。父亲和他的队友就像亲人一样。

  一次井下塌方,他让工友们全部撤离,他最后一个撤出。不料刚刚撤出作业区,在通往地面的巷道上又出现了塌方,有一根木柱挡住了去路,这根柱子倒的地方只能站两个人,有两个人在拼命地拔就是拔不出来,塌方还在继续,几十个工人的性命就在顷刻之间,父亲喊道:“都过一边,让我来。”父亲上前抱住柱子大喊一声“起”,柱子竟然被拔出来了。工人们给我讲这事的时候,眼里都含着泪。

  “文化大革命”,相面先生的话、别人口里的笑话,变成了事实。父亲被工人们一致推选,当了工人阶级的代表,职务为: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任县财贸革命委员会主任、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父亲大字不识一个,签字都是画圈圈,后来他勉强学会了写他的名字“原天贵”,就歪歪扭扭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面对知识分子,父亲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父亲的办公室不是办公室,是病房,经常住着没有地方安排的病人。父亲是工人推选出来的代表,也同时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尊重。在那个时代,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把一个医院领导得井井有条。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