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里的那棵弯弯柳 ♣ 张振营
时间:2020-07-30 20:46:03 | 来源:郑州日报 | 作者:

  一棵柳树总在心头挥之不去,这是一棵长在军营里的弯弯柳。

  那一年,18岁的我从中原参军来到了新疆天山深处的一座军营。军营四周被大山环抱,被铁丝网围着的军营很大,但除了孤零零的营房之外,全是戈壁滩。这让见惯了满目青翠的我们感到很不适应,荒凉的场景一下子让我们的情绪跌到了谷底,大家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一场军队光荣传统教育把我们拉回了现实,当时的政委叫马德海,高原红的脸膛上写满坚毅和刚强,那是他长期坚守高原留下的印记。“岗位就是战位,吃苦就是锻炼,是孬种才会当逃兵!”我把他的这些话记在笔记本上,渐渐懂得了为什么要当兵,换上草绿色军装那一刻的自豪感又一下回到了身上,这时候再看群山也美丽多了。特别是北边山头那皑皑白雪在阳光照耀下是那么地好看,翻过那座山就是另一个国家,我们能在这里驻守,肩负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从此安下心来把军营当成了自己的家。

  我们的军营没有一棵树。我问政委,政委说多次试验栽不活树。这里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气候还算正常,其他月份多寒冷,加之营区属戈壁滩,存不住水,连续栽了三年树没有一棵成活的,后来索性就不栽了。

  军营生活是紧张忙碌的,我也习惯了没有一棵树的军营。除了站岗放哨,风雨无阻的功课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走正步,练射击,练投弹,意志在汗水中坚定;起床号,出操号,熄灯号,纪律在号令中强化;叠被子,搞卫生,整内务,习惯在自律中养成。

  最远的一个哨位离营房有2000多米,通向哨位的是一条沙石小路。进军营时已是冬天,冬天上哨时穿着厚厚的皮大衣,戴着皮帽子,系着护鼻,脚上是大头皮鞋,本来走起路来就笨重,有时还会被脚下的石块绊个趔趄,夜里上哨栽两个跟头更是常事。不经意间,我在这条路上从冬天走向了春天。说是春天已是五月底了。在路上我突然有了新发现。一簇簇粗壮厚实、青翠欲滴的长形叶片托起几朵紫红的花朵,在这荒凉的原野显得格外惹眼,也让我喜不自胜,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马兰花。再往路两边看,光秃秃的骆驼刺也有新叶了,虽然这种草并不怎么好看,但能装点这片戈壁已经足够了。马兰花和骆驼刺之所以能默默地固守沙漠戈壁因为它们都是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的植物。

  再向前走更是有惊人的发现,离小路有百米远的地方居然有筷子粗的一棵小树,我上前仔细打量,这是一棵柳树。沙漠戈壁一般都长红柳,但我确定它绝对不是红柳,类似我家乡的垂柳,可它的树干像是人们拿一根铁丝在上面捏了几道弯,所以我才称它为弯弯柳。这棵柳高不过一米,还是那么弱小,肯定也不是今年才长出来的,看样子至少得一年以上。我们那么多人在这条小路上走来走去,竟然就没有人发现它,我为能与它相遇而庆幸,并把这种快乐分享给了我的战友们。大家都赶来一睹它的芳容。首长们也很高兴,都在研究这棵树是怎么来的。长树的地方是个低凹地,树下有许多枯枝烂叶,我们清理后发现这里有一汪细细的泉,这让大家喜出望外。有水树才能成活,怪不得呢。后来我们也往这里栽过树,但照样不会活,不知是碱大还是什么原因。首长一声号令,我们从三公里之外的河沟里捡回来许多鹅卵石铺在已挖成小潭的泉水边,拉回来一大块天山石立在泉水边的柳树旁,喜欢书法的马政委写下了遒劲有力的“戈壁圣柳”刻在了石头上。这里真成了我们的圣地了,战士们有思想问题了,首长会带上他来这里谈心;想家了也会来这里坐一坐,看看绿色的柳,心也就会敞亮;爱吹口琴的付领,喜欢弹冬不拉的维吾尔族战士尼亚孜都喜欢到这里练技艺。

  文书罗友生是我敬重的土家族老兵,他让我记住一句话:“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他告诉我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无缘参加高考,己当了五年兵的他一直在等转志愿兵的指标,如果今年还转不成到秋季就要退伍了。他鼓励我报考军校,还给我找来了一摞子的学习资料。那阵子一有空闲我就去弯弯柳那里看复习资料。报考前夕我傻眼了,能报考的学校考得都是理科内容,而我又严重偏科,虽然硬着头皮上了考场,最终还是名落孙山。见我气馁的样子,罗友生带我到弯弯柳前谈心交流。他说:“你虽然没考上军校,但你的语文考了东疆军区第一名,这也很了不起,你不如在写作上下点功夫,我看会大有作为的。”他指着面前的弯弯柳说:“作为一名战士,我们应当学习它,你看它柔中带着刚性,永远是不服输的样子。烈日烤不死,严寒冻不僵,飞沙埋不住,狂风吹不折,简直就是戈壁勇士。”

  懈怠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弯弯柳,松劲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弯弯柳。我们的军营虽然在天山深处,我们部队的图书室可不是一般的图书室,藏书那么多,大部分还是中外名著。罗友生悄悄告诉我,上一任的政委是个文学爱好者,这些书都是他添置的。着迷似的读书,成了我在军营最有乐趣的事,弯弯柳前曾留下我读书的身影。

  部队首长也很关心我的读书写作,除了让我办板报给我提供展示平台之外,还送我到乌鲁木齐参加新闻培训班学习。那时根本不懂小说、散文、新闻稿的区别,模仿着看过的东西只管写,经历了无数次退稿之后,退伍前夕,我的一首小诗《烽火台》终于在1983年秋季卷的《哈密文艺》上发表了,小诗虽然不到100字,对我却是莫大的鼓励。离开军营前,我带着这本杂志悄悄地来到弯弯柳前,在战友们的呵护下树干已有拖把杆那么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能成为一名作家,与三年的军旅生涯有很大关系,那是我的文学梦起飞的地方。退伍之后我先后在新闻单位和党政机关工作,当过记者,作过机关干部,工作过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与文字打交道,我不忘初心,虔诚守望,勤奋耕耘。别人都说干文字工作又累又苦,但我从来没后悔、不烦恼,因为自己喜欢写作,苦中取乐照样奏出精彩的人生华章。工作之余我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好几本散文集。这一切得益于我在军营的历练。军营让我百炼成钢,锻炼了毅力和坚强。军营里那些文学名著让我吸足营养在绿色经纬中定格人生坐标。还有军营里的那棵弯弯柳,它永不屈服的身影总是激励我前行。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