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逼捐不可取
时间:2020-02-07 08:00:59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朱连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场全民战“疫”正在全面打响。医护人员在前方奋战,社会各界在后方捐款捐物,将爱心集结成“粮草”,支援一线。但最近几天,网上却出现了“逼捐”的苗头——“大家都在捐钱,为什么某人不捐?”“某人这么有钱,只捐这么一点?”

  不捐不行,捐太少也不行。几乎在我们每次经历的灾难性事件中,都有一些网友发起“逼捐”的行动,他们用所谓的“捐款排行榜”给一些公众人物施压,让“善举”行动蒙上了权衡与算计的“灰尘”。从媒体报道看,已有多位知名演艺界人士因为没有在网络上披露自己的捐款数额,或是捐款额度与其知名度的实力不匹配,遭到众多的网友冷嘲热讽甚至攻击谩骂。

  指名道姓式的“评头论足”,让一些公众人物苦不堪言,有的干脆不公布自己的捐款数额,回避媒体的跟踪采访报道。网民此举,其实就是患了“精神洁癖症”,拿着手电筒照别人,就是不照自己,异化了爱心捐款的属性。

  任何捐款活动,只要我们积极参与,都是一种善意之举,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行动,不能把每个人捐多少当成“爱心”分量的砝码。前几年,笔者所在单位组织捐款活动,按照职位的高低,来确定捐款的额度,把捐款自愿行为变成硬性任务。殊不知,这样的捐款模式歧义凸显,你挣得多就必须多捐,这种模式是非理性的,虽然看到的是“真金”,但“真心”能有几何?

  捐款有价,爱心无价。因此,在对待战“疫”爱心捐款问题上,广大网民应该秉持理性思维,少些道德绑架,抛弃对公众人物持有的“捐得不如他人多”的指责行为。因为衡量善意的标准,不是你掏出了多少“真金”,而是你付出了多少“真心”。在南方一家慈善会近日公布的捐款明细中,就有两笔是一分钱的捐款额,这种公开就是一种导向,一分钱的“爱心”捐助,也要把它安放好,因为捐款无论多少,都是一种“爱心”的释放。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